临安往事-杭州的全盛时代

 但凡有资格说自己历史悠久的城市,多少要经历下政权的更替,地域的兴衰,户口本上要是没个拉风的曾用名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

比如金陵之于南京、长安之于西安、汴梁之于开封、神都之于洛阳。

当然杭州的曾用名也不少,但临安无疑是渊源最深的一个。

宋代的行政区划和现代挺像。中央下面设路,相当于今天的省。

路下面有府、州两种地区行政单位,下面都设县。

不管规格上、规模上,府比州都要高一点点,大概相当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,或者说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的区别。

放到今天,浙江境内,副省级城市杭州和计划单列市宁波可以算府,其他城市基本是州

原始的府州划分从名字上看很明显。州基本是单字,像温州、台州、扬州、苏州。

府的名字就比较讲究了,比如我们从小就很熟悉的开封府、应天府等等。

当然名字不是绝对的,城市在发展,有些州人口越聚越多,行政地位也相应升格,名字却沿用下来。

杭州改了。宋高宗赵构南渡后,将杭州升格为府,改名临安。9年后,南宋正式定都杭州。

绝大多数时期,临安一直是杭州下辖的一个县,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东南的吴越国国君钱镠(音:刘)的家乡。

钱镠画像

杭州人对这位钱王是有特殊感情的。杭州历史上涌现过无数优秀地方官,说起最没争议,大概可以数他和苏轼。

五代十国,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段军阀割据的战乱时期,中原大部地区战乱不断,人口和经济发展大幅下降。

吴越国包含今天的浙江全境、上海、福建和江苏的部分地区,偏居东南,也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。

钱镠落得闷声发大财,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,用当代的话说叫韬光养晦,有所作为。

对外抱着中原实力派的大腿保全自身,对内一心一意谋发展。

从钱镠开创吴越国到他的孙子纳土归宋,祖孙三代治理东南72年,兴修农业水利,人口繁盛,社会发展迅速。

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区实力此消彼长。此后,东南一直是中国的鱼米之乡和钱粮仓库,地位再没有动摇过

苏轼曾说:“其民(指吴越国百姓)至于老死,不识兵革,四时嬉游,歌鼓之声相闻,至今不废,其有德于斯民甚厚。”这是对吴越钱氏历史功绩的客观评价。

杭州作为吴越国的都城,无疑获得了最大的利好,即便别的地方都在大萧条,杭州的GDP和人口始终保持增长。

即便在当代,人口数也能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兴旺。

隋代杭州只有1万多户,吴越盛时已达"十余万家"。王明清《玉照新志》卷五曰:“杭州在唐,繁雄不及姑苏、会稽二郡,因钱氏建国始盛。”

2

对历代杭州地方官来说,施政中都绕不过杭州的“江湖”。不过,今天这对杭州的宝贝,古代可是杭州人的活宝。

杭州因为钱塘江近,饱受其苦,饮用水苦咸不说,潮水泛滥经常湮没农田民居。

一个连水都不能喝的城市当然成不了宜居城市。

钱王搞起了“五水共治”,在全城打井,延安路旁著名的烤扇贝一条街百井坊巷,就因钱镠当年打了九十九口井闻名。

他还把西湖水引进城,在钱塘江边修葺两处防潮闸口,大力推进饮水淡化。

在修筑堤坝的时候,创造性得以竹笼填塞石头沉入海中,堆砌成大石塘,塘外再打下木桩,以此修筑的石塘海堤十分牢固。

石塘经过八百年的海潮冲刷,直到清朝雍正年间还在替杭州人抵御潮水,几乎达到了千年大计的水平。

据说筑堤时潮水汹涌,堤坝几次被冲毁。有人说是潮神捣乱,一时间信谣传谣无数,人心要散,眼见千年大计完不成了。

钱镠身为开国君主,坚信人定胜天。八月十八,潮水最猛的时候,他在钱塘江边布置一万名弓箭手,举着大喇叭在江边喊话,“潮水你表来,否则我就介个套!

潮水可能听不懂钱王的杭州话,管自己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。钱王下令放箭,唰唰唰唰,4万箭射过去,潮水真的退了。从此以后,再汹的钱江潮一刮到六和塔马上风平浪静。